- · 《教育科学论坛》栏目设[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数据库[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收稿方[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投稿方[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征稿要[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刊物宗[05/28]
民国时期大学教学论学科发展透视——以国立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901年,通过《教育世界》杂志的译介,赫尔巴特教学论由日本传入中国。在清末师范学堂初兴阶段,并没有马上设置专门的教学论学科,只在师范学堂开设了一些教授法、各科教授法之
1901年,通过《教育世界》杂志的译介,赫尔巴特教学论由日本传入中国。在清末师范学堂初兴阶段,并没有马上设置专门的教学论学科,只在师范学堂开设了一些教授法、各科教授法之类的课程,为适应此类课程的开设需要,编撰了一些教学论类教材。五四运动前后,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高师)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高师)为代表的师范学校开始设置专门的教学论学科。在民国大学体系中,教学论基本上是作为文学院、教育学院或者师范学院的一个下属学科来设置的。国立中央大学在民国时期教学论学科发展过程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梳理国立中央大学教学论学科的发展经验,传承中国教学论学科传统,为我国当前大学教学论学科改革提供借鉴。
一、国立中央大学教学论学科的设立和发展
1927年,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率先在江苏和浙江两省试行“大学区制”。江苏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决定在东南大学校址上将江苏法政大学、河海工程大学、商科大学、江苏医科大学等九所学校与江苏省教育厅合并组成第四中山大学。次年,第四中山大学改为“江苏大学”,随之又易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从1928年成立之初就设立教育学院,下设教育学系,教学论成为教育学系的重要学科。国立中央大学教学论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教育科阶段(1923-1927年)
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系是在东南大学教育科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东南大学教育科则可溯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1918年,陶行知“鉴于南高师身为师范大学,但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落后,为了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育质量,决定设立教育专修科”[1]。教育专修科科目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法、教育社会学、学务统计法等。1919年,南高师教务会议决定在国文史地部和理化部增开“教授法”课程。随之,南高师的其他专修科也把“教授法”作为公共必修科目之一。1920年,杜威受邀来华于南高师讲授教育哲学、试验论理学等课程,对南高师教学论学科内容和研究方法影响很大。南高师教学论学科的课程设置也日渐丰富和完善,为东南大学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将高等师范学校提升为“师范大学”。因南高师与东南大学设在一处,教职员共同应聘,校舍共同使用,“虽为两校,实为一体”,校长郭秉文呈文教育部,建议将南高师并入东南大学。1923年7月经过合并后的东南大学正式成立。东南大学设文理科、教育科、农科、工科和商科共计五科,其中教育科是在南高师的教育专修科、体育专修科的基础上组建而成,设教育系、心理系、乡村教育系和体育系,陶行知任教育科主任。各系设主系、辅系选修学程。教育科还在教育理论、教育行政、试验教育、教学法、教育史、家政艺术等方面,开列70门左右学程,供主系、辅系、本科、他科学生选修[2]。其中“教学法”门课程共计27门,具体包括普通教学法、中等(初等)教学法与实习试验、小学教材、课程编制、小学校之教室管理与测验、中等学校普通科目之教学法、英语(国文、生物、地理、历史、数学、理化、工艺等)教学法、小学校(中等学校)之教学改良问题等。另外,受美国教育科学化影响,东南大学利用其综合性大学优势还开设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促进了教学论学科的科学化研究。
(二)教育学系阶段(1928-1937年)
1928年,东南大学教育学科和江苏省立第四师范附设的艺术专修科合并改组而成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师资科、艺术专修科和体育专修科。教育学系开设教育学、中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普通教学法、教育行政、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课程。1929年国立中央大学停止“大学区制”试验,教育学系则分化为“教育心理”“教育行政”和“教育社会学”三系,师资科因经费紧张,暂行停止。同时,“为参酌国外之成规,适应学业专精之需要”[3],在院长艾伟统领下,由各教授起草编订《教育学院选课规程》。至1930年1月,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调整为3系2个专修科,即教育心理系、教育行政系、教育社会学三系,以及体育科、艺术教育科二科。次年3月,经校务会议决,“师资科”改为“教育方法系”,同时对教育学院教育行政系、教育社会系和教育方法系的课程进行修订,“确定专业范围,充实学程内容:一方使各系整个课程,具有较完密的组织;一方亦使各系通习科目,调整联络,删汰繁冗,力求教学上之经济焉”[4]。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网址: http://www.jykxgw.cn/qikandaodu/2020/0825/770.html
上一篇:民国初期省级教育行政制度断裂式变迁研究
下一篇:劳动技术教育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