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科学论坛》栏目设[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数据库[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收稿方[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投稿方[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征稿要[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刊物宗[05/28]
教育即经历经历才教育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经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步入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桃李园”。园内广植树木花卉,花径甬道上镶嵌着北大、清华、哈佛、牛津等中外著名高等学府校徽36方。校园环境古朴厚重、随
步入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桃李园”。园内广植树木花卉,花径甬道上镶嵌着北大、清华、哈佛、牛津等中外著名高等学府校徽36方。校园环境古朴厚重、随性自然。
植根于崇文重教的江海厚土,近年来,海陵中学秉持“教育即经历,经历才教育”的教育理念,把“经历教育”融入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注重创新实践,不断凸显其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育人功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经历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
“经历教育”是一种“慢的教育”。从效率角度考量,它在短时期内难以见效;然而,在慢的表象之下,它却有着真正优质的学习生成和发展。“当前,中小学教育要注意降‘效’提‘质’,海陵中学提出的‘经历教育’正是实现降‘效’提‘质’的一条可行路径,一种可用策略。”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冯卫东这样评价。
据了解,为使“经历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海陵中学首先在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该校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让学生带得走的经历教育实践研究”为抓手,积极深化基础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抓教师的集体经历备课,这是海陵中学选取的第一个突破口。丁义国副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组每周都会固定半天时间开展集体备课。一是解决上周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二是用微课展示本周即将开展的教学内容,并做好相应的教学课件;三是讨论修改,打磨润色,形成二次备课教案,整合之后,每一位教师再拿出自己的个性化教案。“备课组、学科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家园。教师集体经历备课,有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水平,是学校‘提质’的根本保证。”丁义国表示。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海陵中学逐渐摸索出“五步十环节”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于“经历教学”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
据介绍,“五步”即交流感知、研读共品、互助释疑、巩固拓展、总结提高;“十环节”即师友检查、教师指导、师友研读、教师点拨、师友解惑、教师释疑、师友练习、教师归纳、师友总结、教师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实现了师徒结对、师友组合,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真正地“经历教学”,亲自感知一些现象、事情、情感等。“同学们,你们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九(13)班的课堂上,化学老师解冬旭正和学生共同探讨实验步骤。解老师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到讲台上亲自动手做实验;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困难,他也会及时指导,告诉他们如何解决。“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他们就会印象深刻,所学得的知识在整个中学阶段都不会忘记。”解冬旭说。
教育是一个“慢”的过程,“经历教学”要取得实效,同样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海陵中学积极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从七年级进校起,就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来;二是不催、不赶,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课后分层布置“有效作业”。“这样,学生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完成学习的全过程。”丁义国表示。
“‘耶!今天食堂有炸鸡腿!’C君两眼放光,死死地盯着那盘鸡腿。如果鸡腿有生命的话,我想,它一定会脸红!”这段生动的话语出自九(7)班冯越同学之手,这也是“循环作文”课堂的“果实”。据了解,九(7)班语文教师徐培宏从2011年开始进行“循环作文”课题研究,她将全班60名学生分成12个组,再将每组学生细分为A、B、C、D、E五个层次,坚持让每位学生每天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并将他们的作品进行纵向评价与横向比较。此举使得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不少学生还会对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后来,徐培宏又陆续推出了“循环作文·语言生动篇”“循环作文·题材篇”“循环作文·谋篇布局篇”等一系列作文课题。“这其实就是师生在共同经历教育科研,也是我校在开展‘经历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的一项举措。”丁义国说,“师生共同经历教育科研,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教师讲得精彩的弊病,教师们逐渐认识到:自己讲得再精彩,也没有学生学得精彩更精彩。通过这样的转变,学生亲历、感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变得‘更有知识’”。
“经历文化”:让学生亲历文化的传承
“生命是在蜕变中成长的。变化的过程中有喜有悲,但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变化,小小的法国梧桐慢慢长大了。而作为人来说,会在变化成长中成熟……”校长田玉龙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经典传承:海陵中学学生必读》(下简称“《经典传承》读本”)校本教材,上面这段文字即出自于此。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网址: http://www.jykxgw.cn/qikandaodu/2021/0514/1547.html
上一篇:好望角首个将应用到真实教学
下一篇: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