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科学论坛》栏目设[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数据库[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收稿方[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投稿方[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征稿要[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刊物宗[05/28]
院士谭|市教科院 王宗彬:历史新授课的“四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历史新授课的“四不要” 市教科院 ?王宗彬 作者简介 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科院初中历史兼职教研员,高密市初中历史教研员。 新授课,是我们传道、授业、解
历史新授课的“四不要”
市教科院 ?王宗彬
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科院初中历史兼职教研员,高密市初中历史教研员。
新授课,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讲好了新授课,就基本做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如何讲好历史新授课?我觉得要做到“四不要”。
我们承认历史事件之间是有联系的,中外的、古今的,联系处处可见。但如何联系,联系到什么程度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如在学习九上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时,许多老师在学完明治维新后,喜欢联系中国史的戊戌变法,对比两者的异同,这一联系大约用去了八分钟,结果造成巩固新授内容时间不足,课堂检测匆匆结束,也没能对本课中的共性内容——俄国、日本改革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总结,新授课的内容没有完成,课堂达标率不高。
这种“联系”,我认为是不恰当的,我们应该先学好新课,把新课的内容学习好、巩固好后,再进行联系。
联系戊戌变法,增加了学习难度,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是受以前教学设计的影响。对初中生来说,学习本课的两次改革就显得内容多、时间紧,再额外加上两者的联系、对比,就显得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联系,不能冲淡了新授课的学习。
我们不管是谁设计的案例,都要考虑到我们教和学的实际。他山之石可以拿来用,但不能砸了自己的脚。
有位老师在评价俄国、日本改革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不彻底的。这样的解释是不准确的。改革彻底与否,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没有必然联系,这样解释有点“拉郎配”,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再说彻底不彻底,本身就是相对而言的,需要有一个参照物,你连参照物都没有找到,怎么可以用这个词呢?就象你对同事说:我个子最高。这里是你把同事做为参照了,所以才有“最高”的结论。如果我们找不准因果关系,而一味想当然的解释,难免会落人口实: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新授课亮点很多,但整体性欠缺。在课堂上,我想可以这样彰显课堂的整体性:一是研读教材,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起一些能点明本目特点的题目,使知识前后贯通起来;二是在课堂小结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本课主要知识及内在联系,如学习“三国鼎立”一课后,我们可以用“两战定乾坤,危机寻生机”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三是利用思维导图,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归纳我们的思维可见。
教学,我们要追求浑然天成、水到渠成。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熟悉自己学生的前提下,统整教材,采取灵活的教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在讲新课时,往往会出现以下误区:讨论问题时往往偏离了重点,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如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战带来的灾难是一个重点,要通过教师的组织,使学生认识到一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对欧洲的影响等加以说明,而它对科技的客观推动作用,不应该也不能成为重点,否则会喧宾夺主,实现不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这样要求的: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所以我们讲课时,一定要以课标为依据来确立教学的重难点,在完成上述目标后,再去拓展引申。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网址: http://www.jykxgw.cn/zonghexinwen/2020/0828/795.html
教育科学论坛投稿 | 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 教育科学论坛版面费 | 教育科学论坛论文发表 | 教育科学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