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科学论坛》栏目设[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数据库[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收稿方[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投稿方[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征稿要[05/28]
- · 《教育科学论坛》刊物宗[05/28]
新华全媒+丨放大课本放大爱——一本“放大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 题:放大课本放大爱——一本“放大版”教科书背后的爱心接力 新华社记者王君璐、杨淑君 9岁的俊博是一名在普通学校就读的低视力儿童。你能想象视力仅有
?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 题:放大课本放大爱——一本“放大版”教科书背后的爱心接力
新华社记者王君璐、杨淑君
9岁的俊博是一名在普通学校就读的低视力儿童。你能想象视力仅有0.12的俊博眼中的模糊世界吗?看不清动物园的小动物,看不清迎面走来的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更重要的是看不清正常课本、试卷上的文字和图画……
2022年春季学期前,俊博惊喜地收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授权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的首批普校大字教科书。有了“放大版”的课本,像俊博一样的视障儿童也可以和健视的孩子一样,无障碍地学习了。
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授权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的普校大字教科书(左)与普校教科书外观对比。新华社记者王君璐摄
“再也不用眼睛贴着课本学习了!”
俊博出生时患有先天性眼疾,半岁前左眼无光感,右眼仅有光感没有视力。通过手术和不断的康复干预,如今俊博右眼裸眼视力达到0.12,矫正视力达到0.15,属于视力残疾中的低视力人群。
上学的路上需要借助盲杖,看书、写字需要放大镜……“上学”这件对普通孩子来说很平常的事,俊博需要加倍努力。然而缺少合适的课本,是他在普校就读的最大障碍。
“如果不使用辅具,俊博得把眼睛紧贴书本才能看清。除了视疲劳,长期趴着看书,颈椎和脊柱也可能变形。”为了让孩子能够更轻松地学习,俊博的母亲洪燕和很多低视力儿童家长都想到了自己“放大”教材的“笨”办法,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要么不清晰,要么排版对应不上。”
图为俊博阅读普校大字教科书。(受访者供图)
2021年底,在教育主管部门、出版社、家长等多方努力下,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了人教版大字教科书,包括一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18种大字版教材。
“这套‘量身定制'的大字版教材开本增大为8开,字号全部增大,有效解决了低视力学生的阅读障碍。”中国盲文出版社大字本事业部主任包国红介绍,大字版教材还对影响低视力学生阅读的图片、文字颜色等进行了无障碍处理。
“大字版教材印刷清晰,孩子现在距离30厘米就可以看清书上内容,坐姿也变端正了。”洪燕说。
图为普校大字教科书与普校教科书“同页同内容”。新华社记者王君璐摄
教材“大一点” 融合教育“深一点”
“养育视障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医疗手段不能更好地医治他眼疾的时候,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康复干预就显得格外重要。”像洪燕一样的很多低视力儿童家长认为,绝大多数低视力的孩子都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和健视的孩子一起学习,成为融合教育的受益者。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合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而非隔离”的教育环境。随着融合教育的大力发展,我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由2015年的23.9万名增加到2020年的43.9万名。《“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及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
图为普校大字教科书与普校教科书外观对比。新华社记者王君璐摄
“接受融合教育的孩子需要更加包容的环境和适合的学习工具。”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马文莉表示,无障碍大字版教材、试卷是保证低视力儿童接受融合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
“好的视觉状态首先是清晰,第二是舒适,第三是持久。”深圳市眼科医院视觉康复门诊主任医师梁平说,大字教科书能够帮助低视力儿童更加轻松、高效地学习。
在洪燕看来,大字版教材与原书“同页同内容”对低年级学生也非常重要。“老师不用再专门指点低视力儿童,这对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很有益处。”洪燕说。
期待更多阳光照亮“看不清”的孩子
“他不是不能,只是不便!”为了帮助孩子成长,洪燕牵头开设“低视力联盟”微信公众号及低视力儿童学龄交流群,越来越多的视障儿童家长在线上学习、交流融合教育相关知识和信息。
“我想把自己多年学习和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同样境遇的家长。孩子的残疾只是人生无数难题其中之一,需要勇敢面对。”洪燕说,大字版教材的顺利出版,给低视力儿童家长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网址: http://www.jykxgw.cn/zonghexinwen/2022/0424/1795.html
教育科学论坛投稿 | 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 教育科学论坛版面费 | 教育科学论坛论文发表 | 教育科学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